作为古城泉州29条街巷综合提升工程之一,承载海内外泉州人记忆的花巷焕然一新。 李莹 摄
(新春走基层)侨乡泉州“微”改造 千年古巷“春”意浓
中新网泉州1月26日电 (记者 孙虹)随着春节的脚步越来越近,古城福建泉州的年味也渐渐浓了。在29条街巷综合提升工程的修缮下,承载海内外泉州人记忆的花巷展现出别样的“万种风情”,放眼望去,200多米长的古巷已是一路飘红,洋溢着喜庆的节日氛围。
据传,花巷为唐代泉州子城南城墙所在地,元代在此处设有兵营,驻军多为蒙古人,故又称“蒙古巷”。清末民初,巷中多家人造花店铺,姹紫嫣红,遂改称“花巷”。
曾几何时,随着岁月变迁,花巷不复往日景象。破旧的阁楼,沿巷一路的电线杆,密密麻麻的电线杂乱无章,下雨天时横流的脏水……让居住在这里的人们苦不堪言。
而今,管线下地、雨污分流,破旧的房屋被修补,“花”的元素随处可见,雨水口雕刻着石花、立面贴有花砖、铁艺护栏上有花纹、窗户有木雕的花、屋顶还有剪瓷和彩绘的泥塑花篮。花巷居民谢先生说,破旧的老街变成了文化味十足的街区,孩子们都想搬回来住。
作为泉州2020年度重点项目之一,包括花巷在内的29条泉州古城街巷迎来了提升改造,包括道路提升、给排水综合管线提升、电气工程提升、照明工程提升,以及古城街道雨污分流、防洪排涝能力提升等。
泉州市古城办相关工作人员介绍,目前花巷的整体修缮已经基本完工,除了基础功能的提升,每一栋老建筑都享有专属的“私人定制”修缮方案,既还原传统历史风貌,又提升当地居民的居住环境和条件,达到保护与实用相统一,每一栋楼的设计都邀请屋主参与其中,尽量满足居民的需求。
修缮后的花巷如何活化,植入哪些业态,也聚焦了各方关注。闽南文化研究者洪泓认为,花巷的历史风貌特色鲜明,呈现不同时期闽南传统建筑与外来文化不断融合的历程,可以通过几类文化复兴策略,吸引更多市民来到花巷;也可以设置一些街头小型博物馆、艺术馆,将花巷打造为艺术文化街区。
人间烟火处,年味渐浓时。白天的花巷,保留不同历史时期记忆的建筑并立,高低错落的盛放鲜花装扮其间,几十种传统闽南建筑技艺随处可见;到了晚上,灯光映照出独特的建筑轮廓,流光溢彩的红灯笼增添喜庆年味,灯火亮与烟火气相得益彰。
“好景好致好政策,花街花巷花盛开。”花巷一处民居门口的对联,道出了对新一年好光景的期盼。(完)
责任编辑:叶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