躬身教学科研 科技强军有我——记矢志向战为战的青年科技英才王鹏

来源:中国网  |  2024-10-28 17:05

王鹏与团队成员探讨智能飞行器控制。李治 摄 中国网 发

中国网军事10月28日讯(记者 谢露莹 通讯员 刘衡李治)窗外,长沙秋色浓烈,街头巷尾熙熙攘攘,人声鼎沸;窗内,午后阳光暖柔,科研教学静谧有序,一环扣一环。

在繁忙都市之内,王鹏的实验室仿佛是“另一个世界”。

在这里,王鹏的手指在键盘上轻盈跳跃,如同在指挥一场“科技战争”,每个指令都需要“精准无误”!

王鹏,这位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技大学(以下简称国防科大)的年轻教授,不到40岁,已成功攻克多项关键技术,为我军新质战斗力的提升作出了重要贡献。

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、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教育成果二等奖、军队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工程青年科技英才.....王鹏入选湖南省芙蓉学者青年学者,并被授予“湖南省普通高校教学能手”称号,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、国家安全重大基础研究等科研项目10余项,获授权专利和软件著作权12项,2次荣立三等功。

王鹏与同事检查实验设备。孙艾林 摄 中国网 发

“要做就做原创性的科研难题”

王鹏的科研之路,充满了挑战与突破。2009年,王鹏以专业第一的成绩提前攻读博士。那时,王鹏所在的课题组承担了国家某工程的基础研究工作,研究难度较大。

“这个方向是要解决部队战斗力提升的实际问题,会很具体,也会很难,而且越往后越难!你愿意吗?”导师吴杰询问王鹏的意见。

王鹏没有丝毫犹豫回答道:“我们所做的一切,不都是为了服务国防和军队建设需要么?只要是任务需要,再难我也愿意尝试。”为此,他主动到一线部队调研交流,了解项目难题和需求,并积极寻求解决方案。

王鹏的科研之路,充满了艰辛与付出。他带领课题组为部队解决了多个制约战斗力提升的痛点、难点。

“只要是部队需要的,再难也要解决;只要是对新质战斗力提升有帮助的,再久也要坚持。”这是王鹏的科研理念。为了攻克一项技术,他潜心研究了5年才最终有所突破。

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“向战而研,攀登高峰”的科研精神。王鹏说:“研究涉及底层机理,对新质战斗力提升是很有帮助的,5年不算什么。在国防科大、在我们学院,有多少人,用了多少个5年,才有了今天的创新成果。”

王鹏认为:“做科研,不能什么容易做什么,什么实惠做什么,要做就做原创性的科研难题。”

王鹏指导学员实验。李治 摄 中国网 发

“学为人师,行为世范”

“为战育人,关键在‘战’。”这是王鹏的教学理念。他将战场需求融入教学,打造“一线教室”,提升学员的岗位任职能力。他注重启发式教学,采用案例式教学、翻转课堂等方式,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,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。

“同学们请看,这是几种控制方法实现的不同飞行轨迹,精度相差明显……”课堂上,王鹏以真实战场为背景建立案例库,通过案例讲解,把蕴含其中的原理拆开分析,帮助学员理解底层知识。

设计不同选题,让学员分组研究,王鹏安排同学之间选派代表上台“讲课”。“翻转课堂”上,组与组之间相互质询,师生共同评价,交流研讨气氛热烈。学生们说,上王鹏的课越来越“卷”,如果不认真准备,很容易下不了台。

王鹏对待教学始终怀着一颗敬畏之心。他认真备课、反复磨课,力求将每一堂课都打造成精品。

有一门课,王鹏已经上了近10年,但他依然每次上课都要重新备课。板书怎么写、上课思路怎么调整、关键知识点怎么呈现.......几年下来,笔记本写了厚厚一摞。

“教学就像雕刻艺术品,急不得、虚不得,必须得下苦功夫、硬功夫。只有这样,培养的学员才能适应部队需要,才能制胜未来战场。”王鹏说。

王鹏关注学员的个性化发展,针对不同学员的特点制定培养方案,帮助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。“王教员是我们的引路人。”学生熊润丰评价说,他不仅在教学上给予学生悉心指导,更在生活中给予学生关心和帮助。他经常与学员沟通交流,了解他们的困惑,并给予精准指导。

王鹏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“学为人师,行为世范”的真谛,为国防科大的“人才森林”贡献着自己的力量。这些年,他先后获得全国教学能力比赛二等奖、湖南省课堂教学竞赛一等奖,被授予“湖南省普通高校教学能手”称号。

2018年,王鹏获湖南省课堂教学竞赛一等奖和“湖南省普通高校教学能手”称号。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技大学供图 中国网 发

“教育是种子和沃土的邂逅”

王鹏认为,教育是种子和沃土的邂逅,是心灵与心灵的碰撞。他深知自己肩负着为部队培养高素质专业化新型军事人才的重任,因此始终将教学作为头等大事,倾注心血,悉心耕耘。

高等数学是国防科大从“哈军工”时期就传承下来的课程。20多年前,王鹏刚上大一。他是李建平教员的课代表。李建平上课几乎不用看教材,几根粉笔就把知识点板书得清清楚楚。每次下课,李建平总是把包背起,佝偻着腰,双手抱上一大摞作业本,用下巴压着,一步步走回家。下次课,李建平又把批改好的作业本抱了回来。

这个身材并不高大的背影一直驻留在王鹏的记忆中。“做教员,就是要像李建平教员那样,像珍爱生命一样爱三尺讲台,像爱孩子一样爱自己的学生,”王鹏说,“让种子在沃土里生根发芽,我们仅是肥沃土壤的肥料。”

20多年过去,曾经的“李教员”成为全国模范教师。老师将近退休了,曾经的学生——王鹏也成为了省级教学能手。“教育讲究传承,在国防科大教学,要做的就是传承,”王鹏说,“老师们教会我的,我也要作为老师教下去。”

第一次以教员身份迈进教室的那天,王鹏背着摄像机走向教室后方,在学员们惊诧的目光中,把摄像机架好,再上台讲课。下课后,回去翻看录像,王鹏从仪态、语速、语调再到讲授内容,逐一分析有哪些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。积累了一些经验之后,王鹏将录像改为录音,每次下课都回听录音,反复回查授课中的细节。

“我只给自己3个课时。3次课下来,我必须记住每一名学生的名字”王鹏说。在王鹏的包里,一直放着两张表格,记录了这学期两个班57名学员的名单,表格设有多栏,“〇代表重点关注对象,√代表这次活动表现优秀……”上面详细记录着每次上课学生的情况。

当梦想成为光荣,光荣又开始孕育新的梦想。“你可以去看看,空天楼、天河楼实验室里的灯光什么时候才熄灭,光剑路、北斗路旁的停车场,周末和节假日,车辆停得有多满。”面对记者的提问,王鹏把手在空中划了一个大圈,谦虚的说:“在这个校园里,比我干得更好的人大有人在,大家都在为强军事业加速奔跑。”

王鹏在国防科大校园留影。孙艾林 摄 中国网 发

“转改不转志,孔雀蓝依旧怀揣强军心”

2018年,全军现役军人转改文职人员的第一年。面对改革,王鹏走到了选择的路口。军徽、军装、军人,每一个字眼都是那么的难以割舍。

写下转改申请书的那个夜晚,王鹏反复摩挲着领口的松枝叶领花,嘹亮的熄灯号响起,万千思绪涌上心头,“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,我们都始终身在这片军营。”

转改后,王鹏仍然如往常一样:大量的课程教学、繁重的学科专业建设、紧张的科研攻关……多少次夜深人静,王鹏在办公室伏案工作,唯有清脆的键盘声作伴,小小的电脑就是他的战场,方寸之间,犹如积蓄着策动万马千军的力量,推动他一直向前奔跑。

“转改不转志,孔雀蓝依旧怀揣强军心!”王鹏告诉记者。在国防科大,重大工程科技攻关中,随处可见文职人员的身影;教研成果表彰通报上,处处都有文职人员的名字;高级职称评定、高层次人才遴选、功勋荣誉表彰,文职人员正成为加快崛起的新锐力量……

“因为热爱,所以坚持;因为感恩,所以坚守;因为信心,所以坚定……”王鹏说,“身份转变,初心不变。”

在国防科大这片沃土上,还有许多像王鹏一样的青年科技英才,他们怀揣着强军梦想,矢志科技创新,为强军事业贡献着自己的力量。

编审:王月博